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四种模式与五点启示

发布时间:2022/4/4 13:39:14您的位置: >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 正文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经营的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施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通过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农户,将大量分散的农户土地纳入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产业化发展,将企业、农户、市场融为一体,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模式,被称为龙头企业带动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石闻集团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了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经营模式将农户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公司和农户的优势和资源互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在温氏集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农户与公司的多次博弈,形成了节约交易成本的合作机制,公司与农户突破了一般的经济合同关系。“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机制安排。温氏集团通过与各利益主体建立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和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这些利益是基于合同和信誉的平等市场交易。依托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公司在发展养鸡产业时,牢牢掌控了从鸡苗供应到销售的链条核心技术。公司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同时,让养殖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使得合作可以长期稳定进行,并可以逐年扩大。温氏集团在处理农民利益时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市场风险出现时往往以公司综合经营的利润来保证农民的利益。例如,温氏集团承诺以保护价收购农民饲养的活鸡。因为养殖户使用的饲料和技术服务都是公司提供的,并且是通过过账的方式进行,养殖户的饲养成本相对容易控制。当保护价高于成本时,公司仍按保护价回购,实际上稳定了农民的利益。此外,为稳定保护价政策,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造成的损失,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元化经营,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公司农户”管理模式的成功运用,温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农户切实感受到了利益,保持了集团成长的持久活力。

10年来,温氏集团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到2007年,公司的养殖规模已达到5.3亿只肉鸡,182万头猪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肉鸡(猪)养殖集团。温氏集团还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市建立了80多家养殖公司,集种苗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农户养殖和产品销售于一体,员工2万多人,合作社养殖户3.65万人,销售收入100多亿元。截至2007年,温氏集团已在全国20个省、市、区设立了100多家综合养殖公司,市场网络遍布华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在农民增收方面,温氏集团已有3万多户连接农户,直接为农民创造利润11.35亿元,平均每户利润3.1万元。如今,温氏集团位于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之首,已成功进入百亿元级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第二,公司是农民带动的。

所谓农民公司带动的经营模式,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单户联合经营、合作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元化经营为手段,依法登记注册的经济实体(称为农民公司)。通过农民公司,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发展、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

长子位于山西省东南部。12个镇,34.6万人口,8万多农民,农村人口3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6.7%。全县土地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耕地67.83万亩,人均耕地1.9亩,水浇地16.3万亩,人均水浇地0.5亩。近年来,长子县从当地实际出发,基于长子县财力不足、基础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大企业难度大的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增强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入手, 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自主经营、农民工返乡创业、雇请能人帮扶、整合资源、联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兴办各种经济实体。 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资金有限。公司规模小,需要的初始资金也不大。三五户或者几个农户可以单独做,也可以股份联合做。同时,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投资方向,有参与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们可以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地将大量闲置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农村,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长子县统计局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底,长子县共有农民公司5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133家,从业人员总数达17000多人。农民对农民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7亿元,涉及企业。

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藏、中介服务、产品销售、工业加工制造、商业流通、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文化演艺等10多个行业。2007年,该县此类经济组织销售收入达到6亿多元,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占到长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以农户为主体创办的公司,不仅为农民增加了家庭收入,积累了农民原始资本,也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宽了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农户公司已成为长子县农民增收的亮点,成为长子县县城经济的一大特色。

三、农牧结合型
所谓农牧结合型的模式,是指在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实行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和饲料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并依靠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迅速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的运行模式。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特点是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农牧业经济结构。这种模式以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分别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总面积 8.7万平方公里,总人 口135.9万人,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大沙漠,占总面积的40%,属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此,鄂尔多斯市从实际出发,压缩转移传统的农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改变过去分散发展农业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十五”以来,市委、政府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和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大力突出主导产业,确立了建设“畜牧业强市”的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中央支农富民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鄂尔多斯市更多的农牧民观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几年的努力,农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畜牧业迅速成为了农牧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养结构的调整步伐,在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到绿色生态产业当中,农牧民按订单种植,收入不断增加,由过去的“要我种”变成了现在的“我要种”。到2007年,全市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615万头只增加到1351.3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到了76.3%,畜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提高到6213元。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目前,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使鄂尔多斯市农牧民收入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十五”期末,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50.1亿元,年均增长29.7%,增长率继续高居全区第一位,比全区快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9.6%。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52.4:40.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增加到4601元,年均增长13.4%。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进入前15位。另一方面,通过农牧业结构调整,鄂尔多斯市的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为2007年的21:17:62,实现了种养结构的变革;通过推行标准化舍饲养殖,鄂尔多斯市初步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通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联农户、能人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由2000年的43家增加到2008年的72家,初步走上了农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扩张之路。以2008年上半年为例,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就达186家,总资产163.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5.47亿元,完成增加值29.58亿元,实现利润10.02亿元,带动12.86万户进入农牧业产业链。在农牧业产业中,绒产业、肉产业、林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稳定而强大的增收产业。鄂尔多斯市还通过就业指导和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劳务移民等多种方式,推进了农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至2008年底,共转移出26.3万农牧民,移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元。

四、城乡统筹型

所谓城乡统筹模式,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苏南地区,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和著名的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该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457.8万。多年来,无锡市围绕本地农业优势,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效农业项目,并以此为平台,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高效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无锡市政府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建设,推动村企合作,2008年全市有785个村与工商企业结对挂钩,走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发展之路,推动无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无锡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无锡市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动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无锡市创造了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新模式,解决了长久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技术、机制、人才等瓶颈,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现在的无锡农村到处是优质稻米、精细蔬菜、名优茶果和特种养殖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群初具雏形。

无锡市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结合自身个体工商业发达和资本密集的优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速城乡统一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合理规划和体制创新是无锡市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工商资本和园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宜南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锡东澄东经济林木、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城市近郊精细蔬菜、地方名特优水果、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全市已累计建成农业特色镇和特色村分别达38个和281个,农业特色村比例达37.8%,建成“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8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达到59%。截止2007年,无锡市市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的高效农业面积达8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全市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3080元,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72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6元,同比增12.9%,名列江苏省前茅,无锡市现代农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五、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四种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部分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广东温氏集团,从1985年创立以来,至今已实现过百亿元的收入,带动数以万计的农户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用全民持股的手段与农民进行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把分散的小农组成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很好的解决了农户与公司的利益关系;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四川长子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使农户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合理地解决了资金积累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当地农户公司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资金比较充分而土地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无锡市实行城乡统筹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以高效农业和创新体制为依托,大力融入商业资本的基础上,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独树一帜,采取了农牧结合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市通过严格落实农区禁牧制度、季节性休牧制度、封育制度等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农牧业生产区域性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中发展。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指导生态建设,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之处,从而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一)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在资金较为缺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如山西长子县,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帮助农民创业,用农户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从而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增加农民就业。农户公司带动型模式在发展山西长子的现代农业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鄂尔多斯市由于资源极其有限,因此,要在具有优势的牧业上加大投入,通过农牧结合带动农业发展。同时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将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其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不同地区建设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挥适合本地的农业优势产业,是成功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二)大力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扎实的产业支撑,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基础。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现代农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仅体现在物资、资金等有形资本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的整合上,使得农业能够有效的走入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化了农业分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并通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示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规模效应,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广东省温氏集团在发展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可概括为以养鸡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垂直生产销售系统,这样一来使过去独立于经济实体之外的相关产业连成一体,在经济实体内形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有机循环系统,变单一生产力结构为综合生产力结构。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互为条件,相互依托、共生共长;无锡市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以及村企结对、工商资本联手等形式投资现代农业,壮大了农业主导产业,使之朝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伴随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程的有序推进,无锡市已初步形成城郊名优水果产业集中区、近郊精细蔬菜产业集中区、惠山阳山水蜜桃产业集中区、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等十大优势农业集中区域。

(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带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导致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有限,再加上制度变革的困难,使得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从总体上讲,我国应走以土地替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并以机械化资本密集型为辅,具体情况要因地而异。针对我国土地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各地区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和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相配套的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上四种模式的经验表明, 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有段。例如,温氏集团以发展高效养殖产业作为集团发展战略,在从传统的养殖业走上现代化养殖业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养鸡业,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从单纯的引进技术发展为农业科技的自主开发,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化的威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建立了完善的科技管理机制,成为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保证了科研生产一体化和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稳步发展的推动力。

(四)把农民视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保障农民利益建设现代农业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使农民冲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意识的桎梏,树立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新观念,促进农民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科技素质的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是全体农民受益,保障农民利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一些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政府的形象和企业利润,忽视了农民利益,这种发展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四种模式可取之处体现在重视农民上,如温氏集团在带动农民致富同时,通过全体农民持股的方式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主人;长子县在给予农民资金、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其创业,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等。四种发展模式均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通过各种运行模式保证了农民享有现代化的成果和收益。

总之,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农民,要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培养各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作用,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述四种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说明,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在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基础上,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市坚持开源节约并重原则,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率的农牧业生产。以耕地和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行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循环农牧业发展。鄂尔多斯市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如严格落实农区禁牧制度,牧区、半农半牧区季节性休牧制度,生态工程项目区及移民区的封育制度等,严厉打击乱开、乱垦、乱挖、乱占等破坏草原、农田、山林的违法行为,依法保护了农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并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比较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和蕴含极大潜力,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将融入一体,其界限渐趋模糊。

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如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5%。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的荷兰,农产品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而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

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

一是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是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膜、饲料、生物激素等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它部门。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上市的商品,而且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三是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四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

五是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作一个简单概括: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4种运行模式。

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过程中,辽宁省大连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邻靠韩国和日本的口岸优势,立足当地资源,确定了进一步做大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这五大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名优海珍品养殖放养规模,积极推动生态养殖模式,扩大对日本、韩国水产品、蔬菜、肉鸡等传统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俄罗斯及欧洲市场。从2001年以来,大连市政府已确定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5年全市安排2750万元给予38家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组织金融部门与龙头企业对接,落实贷款2.6亿元。全市29个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已带动22万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到2005年12月底为止,大连市农业增加值完成66.8亿元,比2004年增长8%;农业出口交货值将达到100亿元,其中水产品、水果、蔬菜和家禽产品,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2004年增长6%。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研,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创了一条以无公害、有机果蔬产品为主营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成功之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运作体系。超大集团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山东、辽宁等14个省市区,建立农业生产基地20多个,其中自有基地0.73万公顷,合作基地1.33万公顷;生产的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仅超大集团自营基地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多人,带动农户达2万多。据统计,2005年超大集团固定资产达近40亿元,销售总额11.7亿元,出口创汇57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1.7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在1500元左右。

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河南许昌市高效农业园区建于1995年,2001年9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 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探索高效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许昌对高效农业园区的运作机制进行创新,归纳总结出“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运制、联结农户合同制”。在许昌农业科技园内,活跃着400多家农业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签订单、订合同、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及时将转化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的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以花卉、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1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4000多个规模养殖专业场、专业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37.4%;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3%,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花卉苗木发展势头迅猛,鄢陵一个县面积就达24万亩,仅此一项年新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襄城县建成蔬菜、烟业科技园区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禹州市中药材面积15万亩,2005年实现经济收入2.25亿元。

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北京平谷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半山区县,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从1994年开始,平谷建立桃优良品种基地,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林果所的专家长期在平谷大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为平谷县引进蟠桃、油桃和白桃系列新品种2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万亩,普及实施新技术7项。平谷的大桃产业形成有效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7000户农民通过大桃生产脱贫致富,有150户农民大桃收入超过5万元,少数农户甚至达到十几万元,全县有1000户农民从事大桃等果品运销,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上。平谷大桃不仅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而且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大桃销鲜和加工制品每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大桃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5万亩桃林遍布山区、半山区,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5.6%。同时,大桃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平谷县先后建起了泰华、平乐、华邦等几家果品深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2000万元; “百里果品绿色走廊”、“桃花节”、“采摘节”等特色旅游每年吸引100万游客;围绕大桃生产、销售、深加工,平谷县餐饮、住宿、包装、运输、中介组织、电信等服务行业得到发展,解决了1000多人劳动就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物联
本文网址:http://www.weiwulian.cn/news/2922.html

微物联:全生态物联网项目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软件协同物联网硬件的项目开发。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IOT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农业,助力传统产业到智能物联网化的升级转型。

您可能感兴趣

全国热线电话

0531-86088957

周一到周六8:00-21:00(北京时间)

  • 业务合作:1761613580@qq.com

  • 微信联系:SEOCEO

Copyright 2015 - 2022

微物联 WeiWuLian Technology Co., Ltd.

物联网/www.weiwulian.cn/鲁ICP备1800802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