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机器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自动进行施肥和浇水。即使在千里之外,人们也可以通过5G、VR等技术及时了解养殖种植情况。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逐渐精细化,农民生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农民不再看天吃饭。
在新疆阿拉尔市,年轻的赵燕选择投身农业。2017年,赵燕的嫂子共同发起成立了“三枣”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初,他们和五个成员只有200亩土地。经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红枣加工厂,也直接带动了周围七八十个枣农,辐射红枣种植面积3000亩。为了保证枣的加工质量,她从创业开始,就给加工厂添置了智能选枣机。日期选择和筛选一体化,可以替代40到50人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仅2020年,加工厂收购加工的红枣就不少于3000吨。过去一年,仅一家网店的销售额就达到3000万元。
在农村,农民利用科技手段弥补生产力的不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供给农业增长所需的各种要素,实现生产全链条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改变传统农业“重劳动”向“轻脑力”的转变,促进农业人员向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转变,使农业产业不仅“不累”,而且“重”。
华中师范大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职业分类修订专家委员会专家彭宇表示,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也促进了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专业化,造就了一批职业农业经理人。
大数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44岁的肖宗权是盐源县魏城镇中和村的贫困户。在村里帮扶队和当地农技人员的支持下,肖宗权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上了苹果树,流转了20亩地,在山坡上种上了“红将军”和“红富士”,带领村民试种苹果。肖宗权自信地说,“我们家将来也会像这些‘红将军’和‘红富士’苹果一样兴旺。”
优良的种植效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让一些电商平台看到了价值。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农业大数据综合平台,并采取层层链接监控功能,确保每一种作物的质量,提高农田产量。据了解,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和拼多多先后在武定、勐海、怒江、寻甸、会泽、澜沧等地建设了一批智能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林下三七、玉米、柑橘、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农业,极大提升了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大数据,平台可以进行分析、管理和决策,为普通人提供知识咨询。”赵春江说,“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是一个突出问题。塑造农产品的品牌,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适应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非常重要。”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的数字技术含量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电商平台的相关探索,让业界看到了包括智能硬件、AI算法在内的农业领域的巨大商业前景,将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革命。
数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