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片
名称: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投资:核心区总投资4.85亿元。
定位:通过产业定位和新商业模式探索,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目标:将园区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型示范模式和典型的丘陵山区立体生态循环农业。
12月5日,记者从市科技知识产权局获悉,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年投资1.98亿元,正在核心区西充县实施智能玻璃温室及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果蔬基地滴灌设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品种展示基地等11个项目。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据了解,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占地面积近450万亩。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形成“三心五园”的功能格局;示范区覆盖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西充县的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3个核心镇;辐射区域覆盖除核心区和示范区以外的所有市辖县(市、区)。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核心区“三心五园”建设,总投资4.85亿元;园区建成后,年产值将达3.8亿元。
建设智能农业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
12月5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西充县义兴镇店子山村的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看到由金科公司打造的现代智能农业示范园内,已经建成了4个智能玻璃温室,占地4760平方米,面积100亩。其中,一个大棚主要用于未来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实验,开发蔬菜水果新品种,另一个大棚专门用于蔬菜水果的早期育苗,两个大棚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水果新品种和培育各种花卉。
“这些智能温室不仅具有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和自动害虫控制等功能。这在过去是常见的,但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将生产放在市场端,并通过大数据的使用,及时将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和客户消费反馈给种植者,以指导产品类型和生产规模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互联网技术在我市农业领域的应用,园区将建设的西充县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产业应用系统,将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管理和农业装备智能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高效安全、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及时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和追溯监管平台,形成源头可追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公众可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推动我市农业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产学研合作,提高园区产业科技含量。
核心区总体规划为丘陵地区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涵盖种养结合循环基地、科技创新、生态示范等五大功能
截至目前,核心区投资5000万元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投资管理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占地15亩、投资3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品牌展示中心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即将进入主体施工。川北生态农业示范园以茂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已建成智能化养鸡设施4.8万平方米、果蔬标准化示范基地5100亩,将形成无公害、生态循环的养殖产业链。有机农业示范园以百科公司为基础,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建设3000亩果蔬和2000平方米葵花养鸡场。同时,还建成了占地230亩的双龙桥美丽乡村观光园和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农民创业园。共投资1.2亿元,园区扩建道路23公里,水利设施26处,管网22万米。
为快速提升园区有机果蔬、特色养殖等主要产业的科技含量,园区一直把科技支撑作为一号工程,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西南大学南充有机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特种养殖技术转移中心、桑树茶示范园、华中农业大学南充优良柑橘示范园和低碳养猪、金银花等专家大院相继成立。市农科院在园区核心区设立了农业成果中试转移基地,聘请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组成立了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百科、金科、广绿等核心领域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搭建了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园区设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试点基地。
据市科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紧紧围绕“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的总体目标,大力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新模式,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走“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之路。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加快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